发表人:重型蚂蚁

子曰:“何为道,翻字典;何为义,查百度”

才疏学浅不敢说对道义二字妄加解释,只能假借夫子之名自嘲一下。

道,有君王之道、臣子之道、为师之道、为人之道……等等等等。

义,有天下大义、君臣忠义、声名节义、师徒情义……若干若干。

道有很多种,义有许多样,可怎么选择怎么取舍就大有讲究了,开科取仕为的是江山天下,可却出了“尽南人而无北子”的尴尬场面。为何?书里说的很清楚。

(原文引用:其一,北方人先受金人统治百余年,又受元人统治百余年,金人、元人俱是蛮人,不兴礼教,故而民间向学之风不盛,北方举子文学根基不如南方人……”)

刘夫子说的是不是实际情况――是!

他做的合不合乎规章制度――附合

但这是朝廷大政方针吗?

(原文引用:我大明虽立国已三十年,但北方士子一直观望徘徊着,人心,岂是那么容易收复的?如果科举成了南方人的科举,把朕的半壁江山、一半的子民摒弃在外,他们入仕无望,必然离心离德,这个,谁来替朕考虑?陕西,刚刚闹出了乱子,若是人心已尽付我大明,几个神汉招摇撞骗,岂能拉起数万人的队伍,占山作乱?)

这才是老皇帝的目的所在,话说科举自唐代就开始了,目的是什么:“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唐太宗的一句话就讲明白了其中的道理了。朝廷真的缺少人才非科举不能选拔,无科举朝廷将无人可用了吗?

非也,乃是为了给天下英雄一个出人头地、扬名天下的出路,有了出路自然“四海向学、少有不臣”。也就是说科举,不过是朝廷对各种人才的一种笼络手段,有了出头的门路谁还愿意造反?

说明白了这么一点,就能看出刘夫子一群人做的事情错在哪里了。

不过,这一班人等真的不晓得其中利害?呵呵,这些人可都是朝廷大臣、朝廷栋梁,混迹官场少的也有几年,多的恐怕有半辈子了吧。自唐代开科举、经宋元、再到明。这都开展了几百年了,说他们不明白,估计金陵城的守门兵都不信!

可他们明知道是错的为什么要继续做?明知道皇帝要的是什么样的结果可为什么还要维持原判?答案只有一个――名。

瞧瞧这些人高举的是什么大旗――“为国选贤,不徇私情,宁违君命,不悖国法”。听听,多响亮的名头、多么的一身正气、这是对朝廷

「如章节缺失请退出#阅#读#模#式」

你看#到的#内#容#中#间#可#能#有#缺#失,退#出#阅#读#模#式,才可以#继#续#阅#读#全#文,或者请使用其它#浏#览#器

章节目录 下一页

追爱跨世纪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快小说只为原作者月关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月关并收藏追爱跨世纪最新章节阳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