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数据不能不让我们忧虑:我国的优质教育资源非常缺乏,只有2%。广州这么一个发达地区才10%。全国的人均教育经费才300多元,香港人均是700港元。

因为匮乏,所以求之若渴,所以名校办民校点亮了无数家长本来黯淡的眼神。

“在这种情况下,名校办民校正好可以缓解优质教育资源不足的矛盾。单靠民办学校来解决行不行呢?民办学校尽管这几年发展比较快,但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民校的份额只占5%左右,那么单靠民校的艰苦创业和发展来满足全社会的教育需求是远远不行的。”张铁明认为。

那么名校办民校,在输出品牌的同时也输出了“优质教育”吗?

肯定论者喜欢拿执信的例子作为论据:南海执信投资1亿元建36个初中班,番禺执信投资2亿元,都是以省级规模标准建设的新“名校”,靠政府投入简直不可想象。由此认为,“名校办民校”可解决政府对教育投入不足的问题,盘活了名校优质教育资源,满足百姓对优质学位的强烈需求,使整个社会的教育资源总量突增。

与此类似,独立学院政策出台也引得一部分人叫好。

“独立学院政策是更好更快低成本扩大我国高等教育资源的有效途径。此政策指向,将大大促进现有公有体制下的高等教育资源存量产生增值,并通过全新的机制或制度的配置,去吸引体制外的资源加入举办教育的行列,由此大大推进我国教育现代化目的的实现。”

“名校办民校”在师资、管理、质量上都有相对稳定保证,校舍、校名国有,办学风险相对低,办学基础牢靠,较之企业家办的高收费民校有教育质量上的保障,客观上促进了民办教育的结构优化。

这些温和的“颂辞”确乎引发了人们的无限神往,因而,也不难解释为什么在短短几年之内广州番禺迎宾路一带“名校林立”的盛况。顺德碧桂园演绎的“教育救市”神话,让地产商看到了牵手名校的魅力,更让普通人家转忧为喜地看到享受“优质教育”的希望。毕竟,在朝向中国高等教育狭窄的通道上,入读稀缺的“名校”成了惟一的直通车。

但是不久,热情的消费者就开始回归理性。面对一夜之间长出的众多新“名校”,面对价格不菲的高收费,人们开始渴望了解:到底有多少老师是名校“正宗嫡传”的?到底由谁来管理学校?这些漂亮的建筑后面是否真的“克隆”了“名校基因”?

追问的结果难免令人沮丧,怀疑的结论却不断在被验证。

「如章节缺失请退出#阅#读#模#式」

你看#到的#内#容#中#间#可#能#有#缺#失,退#出#阅#读#模#式,才可以#继#续#阅#读#全#文,或者请使用其它#浏#览#器

章节目录 下一页

中国民办教育生存报告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快小说只为原作者张立勤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张立勤并收藏中国民办教育生存报告最新章节弃“公”从“民”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