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不是什么新闻了。

一位程先生向一家媒体披露,他的女儿才8岁,却收到了高考录取通知书,上面赫然写着:“程丽同学,你已被我校中文专业录取……学费2000元,住宿费1100元……”通知书盖有学校公章,收件人的地址和姓名也分毫不差。难道上小学的女儿真被大学录取了?程先生试着给那所大学打去电话,学校却说通知书发错了,绝对不收小学生。

下面的新闻则真的是“新闻”了。

广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下南乡希远村村民梁秀英今年已经70多岁了,长期在家务农,从小就没上过学。7月18日,梁老太却收到一封来自广东某科技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梁秀英同学,经研究决定录取你为我校电子专业的2001级新生,报名时间为9月10日至12日。另一张报名须知上注明入学的学费、住宿费共计4500元,一次交清。听到这个消息,梁老太一头雾水。

就在我从网上读到这些令人啼笑皆非的“昨日”旧闻时,日历正翻在7月26日上。一个和昨天、明天并没有什么两样的日子。半个月前,我刚刚结束了对西安、郑州和南昌等地中国知名民办大学的阶段性采访,刚刚和那里的师生、校长进行过交流,刚刚在那些位于城市边缘的诗意校园里栖息、思考过。那里的确不同于我记忆中的任何中国大学,那里没有古老的门楼,象征着深厚的历史和人文内涵的遗迹荡然无存,即便是古典的建筑群,周身也散发着突兀的、青春的气息。

“我们的学校就和我们一样年轻,年轻就有希望。”一个刚满20岁的女孩这样对我说,她自信的神情近乎让人感到轻率。

就在那时,她所在的那所大学的同学和老师已经在路上了,招生的路上。还有一些正驻扎在某个城市的某个宾馆,等待“招生高峰”的来临;或者奔波在某个小城的大街小巷,向家长们不厌其烦地介绍“我们学校”。

不同于我们在报纸、网上读到的那些轻松甚至滑稽得让人发笑的招生故事,有些故事是酸涩甚至悲壮的,它就弥漫在民办大学不为人察觉的空间里,被忽略、被遗忘甚至被有意无意地屏蔽,仅仅因为这些故事的主角是人们异样目光中的“另类”。

“办学过程中最艰难的是什么时候?”这是采访中我最喜欢问的问题。面对每一位民办大学校长时,这样的问题常常令他们陷入艰难的述说中。印象最深的是一位年轻的校长,他的学校才刚刚过四周岁。

“2000年。”他几乎不假思索地脱口而出。

「如章节缺失请退出#阅#读#模#式」

你看#到的#内#容#中#间#可#能#有#缺#失,退#出#阅#读#模#式,才可以#继#续#阅#读#全#文,或者请使用其它#浏#览#器

章节目录 下一页

中国民办教育生存报告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快小说只为原作者张立勤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张立勤并收藏中国民办教育生存报告最新章节弃“公”从“民”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