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素琴16岁嫁到河北省迁安县侯庄户村的一个农家小院。大她4岁的丈夫侯万云,是一个勤奋好学的青年。在她的鼓励下,1956年考上了迁安师范学校。1961年侯万云又考进滦县师范。毕业后被分配到迁安县文教局工作。

1979年,张素琴的二儿子侯坤考进河北承德师范专科学校,毕业后因成绩突出,被河北大学派往美国留学,并在美国取得博士后学位。1985年,张素琴的三儿子侯权考取北京大学。从北大毕业后,现任深圳一家歌剧院总经理助理。

张素琴,一个普普通通只有高小文化的山村农家妇女,是如何帮助自己的丈夫两次读完师范学校?丈夫去世后,守寡30年间,又是如何培养两个儿子成为大学生,而且还出了个博士后。

山沟沟的山峦会告诉你,侯家的两代大学生奇迹,全靠张素琴那几十年不变的决心和辛勤劳作。否则,他们也许连小学的门也跨不进去。没有知识就会被社会遗弃。

张素琴把家里两代人供养培育成大学生,并非家境殷安。其实,侯庄户村是一个很穷的地方。十几年前,在生产队上一天工还挣不到3毛钱,张素琴不但要供应丈夫上学的费用,而且还要养活自己的几个孩子。一家人的日子过得紧巴巴的。

1956年,侯万云几经努力终于考上迁安师范学校,却因交不起学费辍学,而一病不起。张素琴心如刀绞,她只有一个信念:天塌下来,也要帮丈夫完成学业。从此,晚上在四壁通风的半间土屋为丈夫熬药,天不亮又上山砍柴卖点钱攒学费。张素琴是既当媳妇又当娘。这样苦苦撑了一个月,竟然治好了丈夫的病,还攒够了学杂费。

1959年,侯万云以全校第一的成绩毕业。做了一段小学教师后,他决定继续求学,以补偿自己知识的不足。在张素琴的鼓励下,1961年侯万云又考进河北省滦县师范。毕业后被分配到迁安县文教局工作。谁曾想,1967年侯万云患鼻癌,离开了这个世界。从丈夫病逝的那一刻起,张素琴暗下决心:一定要培养几个孩子上学读书。她又开始独立支撑这个家。她就像朝阳一样,在儿女们心中冉冉升起,抚平了丈夫早逝的痛楚和儿女们的困惑。然而这段跋涉是多么艰难啊!含辛茹苦为了让孩子们读书,张素琴更勤劳地耕作着。

她开始养鸡养猪,每天天不亮就上山砍柴。一亩地,一家人的饭菜,加上各类牲畜家禽,张素琴的活儿整日做不完,她成了全村起得最早,睡得最晚的人。

山坳里,日短夜长。天一黑,经过侯家的路人定会看到一幅动人的夜读图:昏暗的土坯屋里,一张陈旧的炕桌,几个孩子埋头学习。桌子很小,有的孩子就在腿上放个小木箱写字,而她则做着针线活。有时,你还会看到张素琴给孩子们革命先烈的艰苦的环境下努力求学的事迹来教育孩子们发奋读书。

你敢相信吗?一个不通公路的穷乡僻壤,一个被山包围得死死的山坳里,竟还有这样的读书之家!

贫困给这一家人的是饥饿。有一年闹粮荒,二儿子侯坤在镇上一所寄宿中学读书,因没钱食宿,只好每天3趟14里山路走读。回到家里,每顿吃的都是母亲用野菜掺玉米面烙的饼子。这种饼子吃进肚子没多久就开始饿。

侯坤发现母亲从来没有吃过饼子,而且从来不跟他们一起吃。他感到奇怪,以为母亲一定还留着好吃的东西呢。有一次放学回家,他偷看到母亲在吃一碗清水煮野菜,他被眼前的情景惊呆了,这就是自己的母亲!

侯坤从此更加发奋读书,他总是不忘母亲的一句话:困难不过是道坎儿。张素琴的话一直鼓励着侯坤从小学读到大学。

从河北大学毕业以后,他又飞到大洋彼岸,在美国马歇尔大学攻读博士后学位。在美国留学时,他是最能吃苦、最勤奋的学生。为节省生活开支,他四处打工,边打工边学,他的美国同事这样评价他:侯坤是一个从不向困难低的中国人,因为他有一个十分出色的母亲。

1979年,张素琴的二儿子侯坤考进了河北承德师范学校,成了山沟沟里的一大新闻,因为这是小山村从他父亲算起的第二个大学生。

张素琴怎能不高兴?然而家中只有20元钱,怎么给孩子打点行装啊,她坐在炕上苦思了一夜,第二天她从一位刚结婚的亲戚那儿借了一条被子,又走了几家凑够了300元钱。侯坤身上的衣服补丁摞补丁,怎么能穿着进大学的校门啊!但她实在没有办法了。她把儿子送出山口,心酸地望着儿子的背影越来越远……

那年初冬,张素琴拖着病体又上山了,她一边砍柴一边自语:“就靠我砍柴,我也得把侯坤供养上大学。 一向心宽的她变得沉默了。她更加埋头拼命地干活儿,见了人也没精神说话了。

1985年,三儿子侯权又以全校第一名的成绩考进了北京大学。入学那天,他穿的是母亲亲手做的粗布褂子,用的是母亲拿破布一块块拼起来的书包。可他却对母亲说:“在北大,儿子一定还拿第一。

⑧蒋偲昕提醒:《最美的痛 》最新章节第六节 谁活在爱情童话里免费无弹窗阅读将第一时间在快_小说更新,记住域名kuaixs◯cc⑧(请来快_小说_看最新章节_完整章节)

就在这时,二儿子侯坤又考取了河北大学的研究生。面对双重喜悦,张素琴更加拼命干活了。从山村到山外有10里山路。她为了多赚几个钱,就经常到山外去卖红薯,一担红薯有七八十斤,只能多挣二三元钱,而她却要挑担走近两个小时。为了减少家里的负担,兄弟俩开始从自己的生活费中节省开支。北大有6个食堂,侯权总是拣最便宜的菜买。有时看到别人扔下的馒头,他拣起来擦擦留作下顿吃。

经济条件好的同学经常下馆子,吃高级饭菜,喝高级饮料,他看到了总是悄悄地绕道走。从没享受过一次。然而,大学4年,他的学习成绩在班里年年第一。他说:“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只要想起在烈日下卖红薯的母亲,就有了战胜困难的勇气,我们遇到困难从不向母亲诉说,她总是希望看到我们自己努力寻找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办法和途径。 

二儿子侯坤上大学时,只有一套单衣。他宁愿把钱带给母亲也不肯花一点买一件衣服。他常常是脱下衣服立刻洗,然后,狠劲拧干,再用力像风车一样狠摇。然后,潮乎乎的就穿上。

从“望子成龙 的传统家教观看,张素琴是成功的,因为她使自己的丈夫、孩子都堂堂正正地站起来了,他们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这位母亲的成功即使建立在望子成龙的基础上,比起那些一味沉溺于商海大潮中去捞钱的父母不知要*远瞩多少倍!一国一家,只是大小之别,治国治家,都有很多相同的道理。我们国家目前还有1.8亿文盲,每年有100万青少年因贫困失学。要提高全民旅的文化素质,要到本世纪末基本实现普及九年教育,国家需要对教育增加更大的投入。

张素琴在治家上有一条原则,那就是:孩子读书的事总是摆在第一位。每年卖红薯、卖猪、卖鸡蛋的钱,她总是先把孩子读书的费用安排好。所以侯家人读书时,从没拖欠过学费。困难时,家里甚至买不起盐,但有两样东西从来没缺过:一个是本子。她要求每个本子要使用4次,用铜笔正现写一遍,反面写一遍,再用钢笔各写一遍;另一样是蜡烛,这是晚上学习不能少的东西。为了让孩子学习亮些,她宁愿每月多花两三元钱,也不点省钱的油灯。

“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 。这句被当今政府讲得最多的话,就是当年张素琴供养丈夫的孩子读书的真实写照。“困难不过是道坎儿 ,这是张素琴常对孩子们说的话,张素琴这位平凡的农家母亲,用柔弱的双肩挑起帮助丈夫两次读书的重担,又用坚韧的母性,博大的母爱,托起了孩子们的希望。

「如章节缺失请退出#阅#读#模#式」

你看#到的#内#容#中#间#可#能#有#缺#失,退#出#阅#读#模#式,才可以#继#续#阅#读#全#文,或者请使用其它#浏#览#器

章节目录

最美的痛 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快小说只为原作者蒋偲昕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蒋偲昕并收藏最美的痛 最新章节第六节 谁活在爱情童话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