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改革开放二十余年的高速发展,进入新的千年后,一路奔跑的中国人似乎突然发现自己遗忘了一个重大的问题——城市化。

虽然中国已经基本实现了工业化(第二产业产值在GDP中的比重已经超过了50%),但是中国的城市化水平还不到40%,这个比例不仅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也落后于世界平均水平,甚至落后于部分经济发展水平不如中国的发展中国家。这一现实,不仅严重阻碍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也让腰包日渐厚实的中国人民有点接受不了。

在这个大背景下,“企业造城”、“经营城市”、“经营土地”概念的出现,难免被视为中国解决城市化难题的对症妙药和终南捷径。

这确实是一个激动人心的宏大话题,也是一个充满想象空间的旷世机遇。别的不用说,光是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美国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的一句话,就足以让人热血沸腾——他断言,21世纪有两件事对世界影响最大:一是美国的高科技产业,二是中国的城市化。

尽管中国国土资源部在2002年5月出台了《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规定》,要求从当年7月1日起,商业、旅游、娱乐和商品住宅等各类经营性用地,必须以招标、拍卖或者挂牌方式进行公开交易,但这个文件并未能够正冷却处于浩歌狂热中的“经营城市”、“经营土地”热浪。

2002年11月,中共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大目标后,“造城”、“经营城市”和“经营土地”的热浪,更像火上浇油,本来已算高烧的温度一下子跃至极限。

不过,中国的事情,往往到了大家都一窝蜂地去做时,也就到了“物极必反”的时候了。加上中国的土地政策本身存在重大缺陷,在急剧发展的过程中,全国土地市场多年来存在的问题更是千夫共指,所有这些都预示着“山雨欲来”。

果然,从2002年末开始,中国政府针对土地市场、房产市场和银行信贷的文件一个接一个地出台。随后中央政府在全国开展土地市场大整顿,整个房地产市场的外部环境,一步步快速收紧。

“造城”、“土地经营”、“城市经营”的话题,不但被急速变化的外部环境突然冷却,而且逐渐变成了一个大家都不愿意再提及的敏感话题。原先热捧过这些概念的商家、官员、学者和媒体,在2003年几乎集体“失语”。

随着“科学发展观”的提出,随着原国土资源部部长田凤山的“翻身落马”以及新一轮宏观调控政策的出台,

「如章节缺失请退出#阅#读#模#式」

你看#到的#内#容#中#间#可#能#有#缺#失,退#出#阅#读#模#式,才可以#继#续#阅#读#全#文,或者请使用其它#浏#览#器

章节目录 下一页

中国力量(全文)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快小说只为原作者龙镇洋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龙镇洋并收藏中国力量(全文)最新章节第2节 梳理历史的长发(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