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谈的时代背景是这样的。在国内,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之后,蒋家王朝兵败如山倒,军事、政治、经济、财政、金融、社会各方面都面临全面崩溃的局面,士气丧尽,人心失尽,力量耗尽,内部分崩离析。在国外,蒋的惟一靠山——美国,虽用尽九牛二虎之力为蒋介石输血打气,已感无济于事;再加上马歇尔八上庐山,大失所望,离华时恼羞成怒,见于词色;同时,在杜鲁门和杜威竞选总统中,蒋竟把赌注押在杜威身上,让孔祥熙父子助杜威竞选,使杜鲁门老大不高兴。美国决定全面从中国撤退,抛弃蒋介石。其他列强,战后筋疲力尽,自顾不暇,力不从心,不敢插手。在这种情况下,蒋介石不能不再次乞灵于历来惯用的反革命两手中“和”的一手。

蒋介石曾先后在1947年2月、1948年6、8月三次电召张治中面谈。第一次提出四到延安的建议,张治中表示不愿意去,说:“去了亦无用。”蒋一再要求,张说:“如邵力子愿同去,可以考虑。”谁知一向中共提出,就被坚决拒绝。第二次,张治中在七天之内就国内外形势为蒋作了详尽的分析,劝蒋改组政府,放弃戡乱,实行停战,恢复和谈。蒋介石认为可以试探和谈,甚至先找苏联驻华武官罗申谈都可以,但绝不能停止戡乱,不能停战。他说:“一旦宣布停战,内部马上要分裂,让中共混进来,我们受不了。要等形势稍为好转之后才能谈和。”第三次,一谈又是几个钟头。张治中指出:形势已到最后关头,除了由蒋亲自倡导和平,放弃戡乱,再无别法。蒋最后说:“要和我就得要下野,但现在不是我下野的时候。”而且在谈话的第二天总理纪念周上,还大骂主和的人“是向共匪投降”,“甘心做共匪的奴隶,贻害中华民族”,云云。

蒋介石既然不愿意马上谈和,为什么又三次找张治中去商量呢?这反映了蒋当时心慌意乱、极度矛盾的心理状态。

在这里得倒叙一笔,描述张治中在这一段历史,亦即在两党和谈中所处的地位。

从1946年至1949年这一段时间,张治中的地位很特殊,许多人的眼睛都瞧着他。甚至顽固反共分子如陈诚,他在发出“三个月内击溃关内共军主力,六个月内解决东北共军”的狂言后,曾到张治中家征求意见。张对陈说:“你有这个把握吗?”陈答:“如果六个月内消灭不了,那就永远消灭不了了!”张说:“这不能算是个把握吧?”

张群在1947年担任行政院长时,也到张治中家请教。张说:“你一定要把握住两项政策:对外,改善中

「如章节缺失请退出#阅#读#模#式」

你看#到的#内#容#中#间#可#能#有#缺#失,退#出#阅#读#模#式,才可以#继#续#阅#读#全#文,或者请使用其它#浏#览#器

章节目录 下一页

我所亲历的三次国共谈判(全文)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快小说只为原作者余湛邦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余湛邦并收藏我所亲历的三次国共谈判(全文)最新章节附:抗战时中山大学迁滇西行小记(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