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大学硕士研究生张学军认为,预防青少年自杀,应主要从两方面入手:“第一,家庭、学校、社会应给他们创造宽松的心理环境。家长不要一味地把他们束缚在学习上,应鼓励其全面发展,并为其提供发展兴趣爱好的土壤。第二,要对青少年进行自身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培养。因为只要拥有了健全的心理,则无论面对顺境还是逆境,都会坦然面对。这里,学校教育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在采访中,我遇到了这样两件事。

父母过高的期望不仅使孩子失去了求学的乐趣,还给孩子的心理增加了巨大负担,影响了他们的身心健康,严重的还会使孩子心理崩溃,以致采取自杀等极端手段寻求解脱。当我就这一问题采访某初中生家长,想听听她的看法时,这位本身就是班主任的家长竟这样回答,有时她刚刚在办公室里劝导过学生的家长不要逼孩子太甚,以免他们走极端,离家出走或自杀;但一回到家却又马上告诫儿子,只有努力学习,吃得了苦上苦,才能出人头地,成为人上人,否则,永远没有好出路。

再就是一位如今在北京师范大学攻读教育学博士的学生告诉我,数年前,他在中考中失利,进了一所普通高中,那时,一贯是学习尖子的他“连死的心都有了”,而且真的偷偷准备了几十片安眠药。当时,父母非但没责备他,父亲还对他说“努力了就好”;母亲则劝他“人生并非都如意,跌倒了再站起来,才是真正的好男儿”。在父母的抚慰下,他很快稳定了情绪,从此加倍努力,最终考上了理想的大学,随后留校读了硕士,最终又被保送攻读博士。他说,父母当年的告诫,不仅使他顺利走出了低谷,而且足以受益一生,所以,他现在最欣赏的话就是“最贵平常心”和“得失寸心知”。

从这两件事不难看出,很多父母之所以不能及时驱散孩子身边的阴云,关键只在于他们对待孩子得失的态度。科学的态度可以使孩子正确看待得失,从而建立起科学的价值观,而不太科学的态度往往非但不能缓解孩子的心理压力,还会增加他们的心理负担,欲速则不达。

据我了解,国外的很多学校都开设有和生命与死亡教育相关的课程。如在英国小学的课堂上,殡葬行业的从业人员或护士对小学生谈人死时会发生什么事情,并且让学生轮流通过角色替换的方式,模拟一旦遇到如父母因车祸身亡等情形时的应对方式,体验一下突然成为孤儿的感觉。他们认为,这门课程将帮助学生体验遭遇损失和生活方式突变时的复杂心情,并且学会在非常情况下对情绪的控制。

「如章节缺失请退出#阅#读#模#式」

你看#到的#内#容#中#间#可#能#有#缺#失,退#出#阅#读#模#式,才可以#继#续#阅#读#全#文,或者请使用其它#浏#览#器

章节目录 下一页

直击中国教育底线(全文)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快小说只为原作者曹保印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曹保印并收藏直击中国教育底线(全文)最新章节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