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圣殿里的喧哗与骚动——北京大学改革挑起利益风波

经济学家张五常刚到芝加哥大学的时候,非常关心什么时候可以当上教授,根据什么来评定。张五常于是跑去问,是不是要发表很多论文?是不是要教很多课?张五常得到的回答是,如果你有想法,就找教授们去谈,其他的教授觉得你行,你就可以当教授了。“这是天底下最好的制度,”周其仁说,“它也是北京大学改革在未来将要面对的最大难题。”

2003年7月1日,《北京青年报》刊发新闻报道称,向来敢为天下先的北京大学,今天又一次因改革成为焦点。一场被北京大学师生称为“大地震”的人事改革,不但使封闭的校园激荡起争论的火花,也使全社会教育学界的讨论日趋白热化。

“我国现行的大学人事制度是在过去长期的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从这个特定的意义上说,它是计划体制的最后一座堡垒。”北京大学党委书记闵维方这样描述改革备受关注的原因。

改革方案主要起草者之一的经济学家张维迎,自然而然地被推向了这场改革的风口浪尖。

张维迎,1982年获西北大学经济系学士学位,1984年获硕士学位,同年进入国家体改委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所从事改革理论和政策研究,1992年获牛津大学经济学硕士学位,1994年获博士学位,同时兼任牛津大学现代中国研究中心研究员。1994年8月回国到北京大学工作,现为北京大学校长助理、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副院长、经济学教授,北京大学工商管理研究所所长。

北京大学的人事体制改革其实在1999年已经开始,当时,北京大学曾在教学和行政体系内部试点人事体制的改革,这就是著名的“九级岗位聘任制”,教授有“为”才有“位”。所有岗位分为三类(各三级),共九级。达不到一定的教学科研成果将被降级,而每一级的岗位津贴有较大差距。结果,当年北京大学有20多名教授在受聘时被“降级”,与此同时,近百名教师在岗位职务上被“高聘”。

在2003年寒假北京大学例行的战略研讨会上,张维迎作为刚刚上任两个月的校长助理,第一次阐述了引入竞争和不升即离的思路,引起了校方的重视。

张维迎在改革方案《关于新体制的基本特征和设计的理由》中阐述,新的人事体制的基本特征为,教师实行聘任制度和分级流动制度,学科实行末位淘汰制,在招聘和晋升中引进外部竞争机制。方案中毫不讳言地说,制度的设计思

「如章节缺失请退出#阅#读#模#式」

你看#到的#内#容#中#间#可#能#有#缺#失,退#出#阅#读#模#式,才可以#继#续#阅#读#全#文,或者请使用其它#浏#览#器

章节目录 下一页

直击中国教育底线(全文)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快小说只为原作者曹保印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曹保印并收藏直击中国教育底线(全文)最新章节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