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没有明确说出自己对母亲的不满,但是从鲁迅的发出第一声“呐喊”的小说《狂人日记》中,我们可以看出:狂人的“大哥”即是影射鲁迅的母亲,“字缝”里隐藏着鲁迅对母亲的强烈不满,满纸全都是控诉包办婚姻“吃人”。封建礼教在家庭中的表现之一是包办婚姻,鲁迅的潜意识与意识之间的关系仍可以用冰山的形象作比喻:礼教、家族制度都只是冰山的一角,海水下的大部分冰山则是包办婚姻。下面试做一些简单的分析。

据周作人说,狂人的模特是鲁迅的表兄,认为同事要谋害他,乃逃到北京来避难。鲁迅留他住在绍兴会馆,他一清早就来敲门,说今天就要被杀,声音十分凄惨。鲁迅带他去医院,路上他看见背枪站岗的警察,吓得面无人色。据说他的眼神十分可怕,充满了恐怖,阴森森地显出狂人的特色。后来鲁迅找人把他送回家乡,病也就好了。周作人又说,鲁迅很喜欢果戈里的《狂人日记》,大概也有意思要学他,如说赵贵翁家的狗看了他两眼,这与果戈里小说里所说小姐的叭儿狗有点相近,后来又拉出古久先生来,也想弄点热闹,可是写下去时要点都集中于礼教,写的就单纯起来了。这篇文章虽然说是狂人的日记,其实思路清彻,不是一个精神病患者所能写的出来的,这里迫害狂的名字原不过是作为一个楔子罢了。鲁迅说是受益于读了一百多篇外国小说。周作人说:“这许多作家中,豫才最喜欢的是安特莱夫。”有论者说,《狂人日记》借鉴了鲁迅非常欣赏的俄国作家安特莱夫的小说的《墙》,里面的“我”是一位觉醒的麻风病人,并有庸众吃觉醒之人的描写。周音、李克臣《试论鲁迅从〈狂人日记〉与安特莱夫的小说的〈墙〉》:见《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82年4期。两者“在许多地方都很相似”。除了艺术形式上的相似之外,主要是思想的相似。“俄国作家安特莱夫的小说对鲁迅创作的影响,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一直讳莫如深,近年来,人们开始突破禁区。”安特莱夫离鲁迅的潜意识还远得很,竟然也讳莫如深!这里要强调的不是鲁迅与安特莱夫的相似之处,而是不同之处,也是鲁迅的更深刻之处,有两点:一是亲人互吃;二是我也吃人。

虽然《狂人日记》是在谴责四千年中国文化吃人,但是“我”对于某一种吃人者却颇有几分宽恕。这最积极的吃人者不是外人,而是我的大哥和我的母亲,甚至我自己也是吃人者。为什么强调吃人主要是亲人之间互吃?鲁迅特别痛恨的是自己的包办婚姻,而包办婚姻既然是尊父母之命,吃人者当然是家

「如章节缺失请退出#阅#读#模#式」

你看#到的#内#容#中#间#可#能#有#缺#失,退#出#阅#读#模#式,才可以#继#续#阅#读#全#文,或者请使用其它#浏#览#器

章节目录 下一页

新发现的鲁迅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快小说只为原作者邹范平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邹范平并收藏新发现的鲁迅最新章节性幻觉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