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这种道理,到了现在,他们也早已懂得,……这是从来如此……从来如此,便对么?

不用劝,母亲(大哥)也能理解包办婚姻不合理的道理,却又不想改变,因为“从来如此”。

中国人对于“从来如此”的东西,明知不对,也不想改,鲁母就是如此。为了“救救孩子”,鲁迅遂提出“不读中国书主义”以对抗中国人的“从来如此主义”。鲁迅因此对于凡是中国的“从来如此”的一切东西都要加以反对,鲁迅对许广平曾说过:“成了单身,忿激之余,一转而仇视一切,无论对谁都开枪,自己也归于灭亡。”(《两地书》)鲁迅在北京居住时大抵如此,定居于上海之后,有时候又不完全如此,如1934年写了《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

他们要吃我,你一个人,原也无法可想,然而又何必去入伙。……但只要转一步,只要立刻改了,也就人人太平。虽然从来如此,我们今天也可以格外要好,说是不能!大哥,我相信你能说,……

这场包办婚姻虽然关系到许多人,如果不是顾忌到母亲,鲁迅的都不在乎的,完全可以毁约。偏偏母亲是毁约的最大障碍,你何必亲手将自己的亲人推入包办婚姻的火坑?退一步说,虽然鲁迅的包办婚姻已经订下,但未必是生米做成了熟饭,仍然可以改变,只要是愿意,就可以毁约——“立刻改了”。在这里,鲁迅对“大哥”(母亲)充满了期望,“诅咒”的分量大大减轻了。

我认识他们是一伙,都是吃人的人。可是也晓得他们的心思很不一样,一种是以为从来如此,应该吃的;一种是知道不该吃,可是仍然要吃,……

鲁迅把“吃人的人”分为两类,母亲当然是坚持“从来如此主义”的一类,还有一种人是明知不该吃仍然要吃,两种人都不愿意改革。

我捏起筷子,便想起我大哥;晓得妹子死掉的缘故,也全在他。……妹子是被大哥吃了,母亲知道没有,我可不得而知。……母亲想也知道;不过哭的时候,却并没有说明,大约也以为应当的了。

“大哥”与“母亲”,都是暗喻鲁迅自己的母亲。她安排了鲁迅的婚姻,鲁迅不满意,她却以为从来如此,故对鲁迅的痛苦视而不见,婚姻一旦说定就不予改正。

“妹子”,借喻朱安。鲁迅不爱朱安,视同路人,被迫做了伤害朱安的事情。这些潜台词都暗含在狂人所说的中国的历史都是“吃人”的历史观之中。

四千年来,时时吃人的地方,今天才明白,我也在其中混了多年;

「如章节缺失请退出#阅#读#模#式」

你看#到的#内#容#中#间#可#能#有#缺#失,退#出#阅#读#模#式,才可以#继#续#阅#读#全#文,或者请使用其它#浏#览#器

章节目录 下一页

新发现的鲁迅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快小说只为原作者邹范平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邹范平并收藏新发现的鲁迅最新章节性幻觉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