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人”的自己也吃了妹子的肉的自觉,同《〈呐喊〉自序》里的“这经验使我反省,看见自己了:就是我决不是一个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英雄”一句,是相对照的。鲁迅知道了自己也是个加害者,因此才能从“精神界之战士”的自负和孤立战斗的战士的“被害者意识”中被解放出来,终于变回到一个普通人。也就是复归到社会。这决不是丧失自己,相反,倒是从异己意识中被拯救出来,抓住了真正的个别性,是对自己的个性、自己的责任、自己的工作的发现。对于鲁迅来说,这种发现,就是文学。

第二,区别于“他”的“个”的自觉,是在死的威严面前才产生出来的,是人的存在本身所承担的责任意识。这种意识不是感性和情感上的,而是意志和伦理上的。“狂人”意识到,“我未必无意之中,不吃了我妹子的几片肉”,并以“有了四千年吃人履历的我”这种形式,发现了自己。竹内好说,在《狂人日记》的背后隐藏着的鲁迅“文学上的自觉”,同“宗教上的罪的自觉”很相似。所谓“罪的自觉”,就是向来只认为自己是“被害者”的人,发现自己也是个“加害者”。可以说,鲁迅的这种“罪的自觉”,使他打破了指导者=被害者意识,赋予了他单枪匹马,提笔上阵的作为主体“个”的责任意识。“希望”的出现,并不是“绝望”和“寂寞”的消失。然而,由“罪的自觉”而生发的责任意识,却否定沉湎于“希望”当中。“绝望”也好,“寂寞”也好,在鲁迅那里都出色地带有意志和伦理方面的特征,因为它们使鲁迅“反省”自己,“看见自己”,发现自己不是“英雄”。在鲁迅的灵魂中,“寂寞”的增长,与同样在他心中逐渐形成,不久便打破了他的指导者意识和被害者意识的“罪的自觉”的形成,并不是两码事。

第三,个的自觉,还意味着主体性的确立。这种主体性,正如已引下村寅太郎所言,以近代科学方法(现实主义)为前提,拒绝既成的思想和对未来的乐观预测。在这里就表现为“绝望”和“寂寞”,被当成客观对象来看待,从而也就产生作为现实主义小说被创作出来的可能性。作家鲁迅的起步,不是像第十章那样,从外部来批判社会,而是像最后一章那样,从内部来做一番扎实的工作。

竹内好认为,“《狂人日记》在近代文学中开辟出一条道路,是说,即使是白话因此获得了自由,也不是作品世界获得可能。……价值在于,通过这篇稚拙的作品,某种根本性的态度被把握到了。”我不过是将此重新做了一次自己的解释。不过我想加上去的一点看法是

「如章节缺失请退出#阅#读#模#式」

你看#到的#内#容#中#间#可#能#有#缺#失,退#出#阅#读#模#式,才可以#继#续#阅#读#全#文,或者请使用其它#浏#览#器

章节目录 下一页

新发现的鲁迅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快小说只为原作者邹范平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邹范平并收藏新发现的鲁迅最新章节性幻觉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