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我所不乐意的在天堂里,我不愿去;有我所不乐意的在地狱里,我不愿去;有我所不乐意的在你们将来的黄金世界里,我不愿去。/然而你就是我所不乐意的。/朋友,我不想跟随你了,我不愿住。/我不愿意!/呜乎呜乎,我不愿意,我不如彷徨于无地。

“天堂”,与《秋夜》中的“天空”一样,借喻中国世俗社会的性满足,即包办婚姻之外的补偿,“少的另去姘人宿娼,老的再来买妾”,充分享受了性的自由,这种补偿对于某些有钱无德的人来说,确实不啻于“天堂”。

“地狱”,喻中国世俗社会的性文化的另一面,指不可抗拒的包办婚姻之内的生活,在鲁迅则是既没有爱情,也没有同床异梦的包办婚姻,更尤其是冬天不能穿棉裤的婚后生活,冷酷难熬,犹如地狱一般。另有一层意思,佛教理论中有“孤独地狱”一说,鲁迅虽然最终反对佛教,但是对于佛教理论是了解的,所谓“孤独地狱”是游魂孤独的处在虚空和山野之中。鲁迅以此比喻自己的婚后的生活。其实,鲁迅已经“住”在这种地狱里了,不仅仅是愿意与不愿意“去”的问题,鲁迅出于修辞上的考虑,用三个排比句可以使散文诗更优美。所以后面又特别补充一句:“我不愿住。”根据佛教的理论,人死后之所以下到“孤独地狱”,是人生前太孤独的业力牵引之故,这种孤独不是精神上的独立性,而是人们常说的某人特“独”,俗话所谓“独头蒜”是也。鲁迅不愿意一直独下去,要离开这个地狱。再罗嗦一句,地狱不分生前死后,都如影随形地伴随着孤独的人类,“不愿意去”与“不愿意住”都是鲁迅对同时存在的两种状态的反感。

“你们”,指朱安和母亲。

“将来的黄金世界”,是母亲和朱安所期望的传统的家庭和睦生活。在旧中国,许多令当事人不满意的包办婚姻,后来慢慢都因为当事人“想通了,”或“顺其自然”而变得和睦了,朱安与母亲也如此地期望着鲁迅“会好起来”,如果鲁迅能够回心转意,就是黄金世界。

有人把它理解为未来的共产主义世界,这是从政治角度看问题必然会产生的误解。鲁迅确实在《娜拉走后怎样》的演讲中也说过:“阿尔志跋绥夫曾经借了他所做的小说,质问过梦想将来的黄金世界的理想家,因为要造那世界,先唤起许多人们来受苦。他说,‘你们将黄金世界预约给他们的子孙了,可是有什么给他们自己呢?’有是有的,就是将来的希望。”鲁迅也确实说过,“解放了社会,也就解放了自己。”不过,鲁迅这些话都

「如章节缺失请退出#阅#读#模#式」

你看#到的#内#容#中#间#可#能#有#缺#失,退#出#阅#读#模#式,才可以#继#续#阅#读#全#文,或者请使用其它#浏#览#器

章节目录 下一页

新发现的鲁迅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快小说只为原作者邹范平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邹范平并收藏新发现的鲁迅最新章节性幻觉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