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述种种主客观的条件,特别是五六十年代曾经的辉煌给美国人的整体社会心理留下了极深的印象。这一切奠定了美国人关于自己国家是一个平等的“中产阶级社会”的观点。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应该说这种观点还是有一定的现实根据的,但是随着美国社会的变迁,美国平等的、民主的“中产阶级社会”神话遭遇了幻灭。肯尼迪时代的社会危机和越战的败绩打击了美国中产阶级的狂想曲。人们对技术理性的偏执信赖动摇了:因为理想国没有乘着科学技术的东风如期而至。贫穷和种族歧视揭示了上层中产阶级的生活并非是想象中的普遍化。20世纪70年代开始,美国社会的各种症结日渐显著:贫富悬殊、社会阶层流动困难等。很多学者认为现在是该清醒认识美国这个中产阶级社会神话的时候。

首先,中产阶级的划分标准是什么?回答这个问题有助于我们理解关于“美国中产阶级队伍壮大”之说。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却意义重大。“因为当社会上一部分人的生活还不足以达到温饱时,所谓贫富差距更主要是体现为客观生活条件的差异,它是生存与否的差异。而当社会上的人们普遍解决了温饱以后,在贫富差距问题上,主观的心态就显得异常重要,尤其重要的是人们对于自己经济地位的认定。如果社会上多数人认为自己是中等或中等以上的生活水平,就会形成一种稳定的心态,如果社会上多数人认为自己是处于下等生活水平,这就是一种不稳定的心态,就会引发社会动荡。”李强:《社会分层与贫富差别》,厦门:鹭江出版社,2000,第183页。对美国这个移民国家而言,大多数人对自我社会身份认同的趋同性的确有助于社会稳定。另外,由于“资产阶级不愿意见到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尖锐、敌对的矛盾与不可调和性。于是企图在其中塞入一个‘巨大而无定型的中间诸阶级椅垫’,并以之取代工人阶级的存在……据此得出的一个论点,这个‘中间诸阶级’正在不断地壮大它的队伍。实质上,这一论点的根据是按照这样一种逻辑推想思路得出的,即工人阶级可和‘体力’劳动者等同起来,所以人们只需简单地将人口分为‘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借此大略地划分‘工人’阶级和‘中间’阶级。”陈恕祥编《美国贫困问题研究》,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第212页。应该看到,马克思的“中间阶层”和西方社会长期界定的“中产阶级”不是一个概念。马克思的“中间阶层”是以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为划分标准的,这个中间阶层,就其根本属性而言,就是不稳定性和暂时性。而“中

「如章节缺失请退出#阅#读#模#式」

你看#到的#内#容#中#间#可#能#有#缺#失,退#出#阅#读#模#式,才可以#继#续#阅#读#全#文,或者请使用其它#浏#览#器

章节目录 下一页

全球中产阶级报告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快小说只为原作者周晓虹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周晓虹并收藏全球中产阶级报告最新章节四困境:巴西中产阶级是否真的存在(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