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对标准机制指个人在判断自己的阶层归属时持有某种绝对标准,不倚赖他人;与此相对,与社会一般水平进行比较后再做出阶层判断,在与他者的相对关系中寻求判断依据则称作相对标准机制。“相对论”是一种较为笼统的概括,包含多种不同的研究思路,持“平等化论”的学者认为二战后的民主化、福利政策等促进了平等意识的提高,由此带来了“中层意识”的增长;还有观点认为,社会资源分配的多元化导致的“地位非一致性”促进了人们“中层意识”的产生。研究者将(职业)威望、学历、收入、财产、生活方式、权力(地域共同体中的政治影响力)作为影响阶层序列的六个基础变量,将人们所处位置量化处理后发现,除上层的11%和下层的30%保持一致性外,中间的约6成均显示出非一致性,难以归属于单一的某个阶层。因此,占社会全体半数以上的中间层是由几种地位非一致性类型的人组成的,是一种“多种多样的中间层”。原純輔,同上引书,第7页。这一研究结果成为解释日本“中层意识”急剧上升的重要论据之一。

部分学者在进行具体的实证分析后发现,两种标准机制虽各有侧重,但仍缺乏足够的解释力,如1955年集中在学历、职业等变量上,十几年后却演变为收入、财产等变量,这一结果意味着在人们的意识当中,阶层归属的判断标准是流动性的,随时代变化而变化。盛山和夫于1990年对围绕“中层意识”的相关研究总结之后认为,大部分假设试图从(单一的)社会性因素中寻求与阶层归属意识的对应关系,都是“单纯的实在反映论”,真正的阶层评价标准“根本上应当与时代共变”。盛山和夫,同前引书,1999。

以往的研究证明,人们对与自己接近的阶层识别精细,对远离自己的阶层却只能做出粗略的识别,高坂健次、宫野胜为此设计了数理模型,试图从统计理论上对“中层意识”的膨胀化现象做出解释,被称为高坂模式(FKmodel)。该计量模型假设,人们在相互作用过程中,根据自己和他人之间的多维比较结果形成一定的阶层分布印象,当被问及自己的归属阶层时,会先根据自己设定的阶层印象来判断自己属于哪个位置,然后做出回答。该研究的结论否定了日本人的“中层意识”与客观阶层地位的关联:“现在高水准的‘中层意识’,如我们根据FK模式所论证的,某种意义上来说,是由独立于阶层结构存在本身的判断机制作用的结果。”高坂健次、宮野勝:《階層イメジ——イメジ形成過程への数理的アプロチ》,原純

「如章节缺失请退出#阅#读#模#式」

你看#到的#内#容#中#间#可#能#有#缺#失,退#出#阅#读#模#式,才可以#继#续#阅#读#全#文,或者请使用其它#浏#览#器

章节目录 下一页

全球中产阶级报告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快小说只为原作者周晓虹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周晓虹并收藏全球中产阶级报告最新章节四困境:巴西中产阶级是否真的存在(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