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产阶级是现代化背景下社会转型的产物。由于现代化是在欧洲和美洲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率先起步的,因此中产阶级首先出现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也是自然而然的事。这样,对于中产阶级的研究也必然首先是对于欧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中产阶级的研究。由于不同国家的现代化道路不同,其中产阶级的产生、发展及其特征也就有所不同。但由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中产阶级及其已有的相关理论研究的先入为主的影响,人们往往令人遗憾地忽视了这种不同,甚至有可能简单地把已有的中产阶级模式与理论不加分析地加以推广,这无疑不利于真正了解后发展国家中产阶级的具体特征。

随着东亚国家经济的迅速发展与社会转型的加剧,东亚中产阶级的兴起进入了人们的视野并得到了相应的重视。韩国的中产阶级,无论在其形成、发展过程上,还是规模、特征上都堪称典型,都提供了一种与米尔斯的经典论述相异的另一种中产阶级模式,而且由于它对后发展国家的借鉴意义,因而更值得我们加以关注。

儒教影响下的传统李朝韩国社会结构分七个阶层:两班、乡班、士班、中人、庶孽、常民、贱人。尹保云:《韩国的现代化:一个儒教国家的道路》,北京:东方出版社,1995,第8页。他们组成了地位、等级严明的三个层次:社会经济精英(两班贵族),包括政府官员、军事精英和文人儒士;不属于统治精英的普通人;社会底层。而这些地位大多是由家族、血缘等先赋性因素决定的,难以凭自身努力和成就获得,因而社会流动机会少,结构比较僵硬、固化。而且由于从法律上严禁贵族精英从事商业或者体力劳动,阶层之间有明显的界限。“传统的韩国社会是抑制工商业发展的‘士’‘农’二元体制的封建社会。”李庆臻、金吉龙:《韩国现代化研究》,山东:济南出版社,1995,第4页。这样韩国的传统社会难以自发产生资本主义,重农轻商的观念使得商人、艺人地位低下,社会中间层难以正常发育。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19世纪末。

现代意义上的中产阶级是与现代化进程密切相关联的。韩国的工业化、现代化始于日本殖民时期,在此期间,由于日本殖民者的商业贸易和发展工业的需要,以及与之相伴的对劳动力及其教育的需要,韩国传统封闭、僵硬的社会结构开始被不断打破、消解乃至重构,社会转型的加速使得社会结构不断出现分化与重组,产业工人、小企业主等阶层开始不断壮大。尽管如此,由于这一时期日本殖民政策的歧视与压制,其工业化大多是为殖民目的服务

「如章节缺失请退出#阅#读#模#式」

你看#到的#内#容#中#间#可#能#有#缺#失,退#出#阅#读#模#式,才可以#继#续#阅#读#全#文,或者请使用其它#浏#览#器

章节目录 下一页

全球中产阶级报告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快小说只为原作者周晓虹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周晓虹并收藏全球中产阶级报告最新章节四困境:巴西中产阶级是否真的存在(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