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的中产阶级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经济变迁的产物,中产阶级的形成也有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特有的历史发展的背景。由于一些社会历史文化因素的影响,台湾的资本主义发展具有特定的表现。在台湾纳入国际经济体系的过程中,一些特有的内在机制将一般性的结构限制转化为相当不同的边陲和依赖情境,这种依赖情境又影响了中产阶级的社会形构。1945年,国民党政府接收台湾后,台湾社会从一个殖民地社会转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此后随着台湾政治经济的变迁,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转变成为台湾特色的资本主义社会,经历了一个复杂的变化过程。20世纪50年代,国民党自大陆退守台湾后,在农村进行土地改革,实行“耕者有其田”的政策,使农村的阶级关系和社会结构出现重大变化,自耕农成为农民的主体。这不仅使农村的阶级矛盾得到缓和,也为台湾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1960年代开始的快速资本主义化,使台湾经济进入较快发展时期,台湾社会迅速由农业社会变为多元化的工商社会,导致社会结构的第二次大变化。这影响了台湾阶级关系的转变,直接或间接导致了中产阶级的兴起。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提供了经理人员和小资产阶级兴起的条件,政权体制在中产阶级的形成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国民党迁居台湾,建立了纵横交错的行政机构,来自大陆的文官及管理人员以及加入官僚体系中的一些台湾省民,他们共同提供了二战后台湾社会初期中产阶级的来源。在20世纪50~60年代的台湾,中产阶级主要是由服务于这些政府部门的中上级公务人员组成。20世纪50年代后期为了推动工业化,政府部门兴办了大量高级科技研究机构,例如,“经济部”设立18个研究中心,如工业技术研究中心、资讯工业促进会、食品工业研究中心、金属工业发展中心等。“国防部”则设有中山科学研究院、航空工业发展中心。“交通部”则有交通研究所、电信研究所等机构。萧新煌主编《变迁中台湾社会的中产阶级》,台北:巨流图书公司,1994,第43页。这些机构除了吸收日益增多的科学家、工程师及学者之外,还负责培养经济建设部门和民营部门所需科技人才,这些单位的设立有助于科学技术人员等新中产阶级的兴起。由政府机构雇佣或创造的庞大的公职人员以及后来发展起来的科技人员,催生了中产阶级的一半人口,其余一半则分散在民营机构或自营部门。同上引书,第44页。到20世纪70年代,台湾中产阶级已经形成。20世纪80年代末期,台湾的产业结构发生大变

「如章节缺失请退出#阅#读#模#式」

你看#到的#内#容#中#间#可#能#有#缺#失,退#出#阅#读#模#式,才可以#继#续#阅#读#全#文,或者请使用其它#浏#览#器

章节目录 下一页

全球中产阶级报告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快小说只为原作者周晓虹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周晓虹并收藏全球中产阶级报告最新章节四困境:巴西中产阶级是否真的存在(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