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世仁进入英业达3年后就带领英业达完成了第一次组织改造。当时的台湾企业多为劳动力密集型,温世仁认为,如果企业只有便宜的劳动力,随时可能被取代,于是提出了相应的“自变量产业”策略:自己掌握技术能力,主动开发具有高度竞争力的产品。这一策略最终使英业达从单纯代工成为具备设计能力的公司,由OEM(代工制造)转型到百分之百ODM(委托设计制造)。英业达从原来只做计算器到制造具有显示屏的多功能电话机、传真机、录音机甚至笔记本电脑都是依循这一策略。英业达的营收因此从原来的3000万美元一跃变为1985年的1亿美元。这被誉作英业达的一个里程碑。

6年后(1989年),转任副董事长的温世仁为英业达带来又一次创新,后也成为英业达历史上的一次巨变英业达由中小企业一变成为国际型企业。温世仁当时提出的是“工业移植”策略,当时台币大幅升值则是这次改造的主要原因。改造前3年,台币从40:1升值到26:1,对于像英业达这类百分之百的外销公司来说,面临很大压力。接着,1年后,美国取消关税优惠更是雪上加霜。当时许多企业为了节省成本,纷纷外移至东南亚及大陆寻求便宜劳动力。

温世仁认为,要彻底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协同上游厂商,集体外移至马来西亚进行产业升级。这一次“工业移植”,把英业达台北40亿元新台币的产值全数移到了马来西亚。移植之后,英业达内部开始研发技术层次更高的新产品,这就是英业达在台湾进行的产业升级。因为这次工业移植,英业达有机会开始研发笔记本电脑和自有品牌的无敌电子辞典;又因为研发电子辞典,英业达成为了台湾最早进入PDA产业的公司。

“最具中国情的台湾商人”

温世仁并不是一位只懂得赚钱的企业家。他曾对自己的好友、英业达集团董事长叶国一说:“我这一生赚这么多钱,做生意就到50岁为止,50岁以后,我要做一件你们都做不到的事,就是把钱花掉,回馈社会。赚三五十亿容易,花三五十亿却很难。”

温世仁说到做到。50岁之后,温世仁开始把精力转移到著书、演讲和慈善事业上。其中,他发起的“千乡万才”计划为中国西部贫困地区的信息化做出了巨大贡献。

这是一项旨在把信息网络科技引入农业社会的乡镇,促进当地发展知识型的经济,加速这些乡镇转型成为信息网络社会的“网络城乡”的宏伟工程。该项计划在各地以学校为基地,借计算机和网络提升学

「如章节缺失请退出#阅#读#模#式」

你看#到的#内#容#中#间#可#能#有#缺#失,退#出#阅#读#模#式,才可以#继#续#阅#读#全#文,或者请使用其它#浏#览#器

章节目录 下一页

中国式继承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快小说只为原作者刘建强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刘建强并收藏中国式继承最新章节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