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上所述,认同有多种定义,人们从不同角度使用这一概念。有从认同的机制特征揭示认同内涵的,如个人喜欢某个人或群体、想要与另一个人或群体建立关系、希望成为与施加影响者一样的人、把自己看成是所期望的对象等;有从认同的功能方面解释认同的,把认同作为一种防御机制,或以“内化”的观点解释认同,将认同定义为情感、态度、认识的移入过程;有从认同的行为特征上给认同下定义的,把认同看成是模仿学习;有从认同的动力机制的角度界定认同的,把认同定义为认识与情感的一致性。这些定义都各自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了认同在某一方面的特征。

尽管认同有如此多的定义,对于认同概念的丰富内涵,我们仍然可以从以下三个层次进行理解:有关认同概念三个层次的理解,参照了国际关系学院孙英春的博士论文《需要与认同:理解大众文化消费的一种系统视野》,2002年6月。

首先,认同是人们对自身角色以及与他人关系的一种定位。在这里,“角色”是人们在社会中的位置,也是想象中的自身社会形象或身份它确定了人们行为的“脚本”。龚文庠:《说服学》,人民出版社,1996,第197页。在这里,认同的“定位”遵循了一定的规范,违背规范就会有得到“污名”(stigma)的危险。如果人们缺乏这种定位,就会陷入认同的危机,会有自我否定乃至获得“污名”的危险。

第二,认同是社会互动过程的结果。认同不是自发产生的,而是在复杂的社会互动过程中通过自我观照和规范的学习而形成的。只有通过社会互动,人们才能对自己以及与他人的关系有一种明确的定位,进而产生对自己的地位、形象、角色以及与他人关系的判定即认同。基于此,认同具有社会性的特点,即认同是“个体与社会之间的纽带”。Woodward,Kath,QuestioningIdentity:Gender,Class,Nation(NewYork:Routledge,2000),p8

第三,认同是一个动态的过程。Forns,Johan,CulturalIdentity&LateModernity(London:Sage,1995),p233认同不是凝固不变的,而是处于不断变化的过程之中。吉登斯认为,认同是由人类自己创造的一个动态的、没有终点的过程。Barker,Chris,Culturestudies:T

「如章节缺失请退出#阅#读#模#式」

你看#到的#内#容#中#间#可#能#有#缺#失,退#出#阅#读#模#式,才可以#继#续#阅#读#全#文,或者请使用其它#浏#览#器

章节目录 下一页

中国中产阶层调查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快小说只为原作者周晓虹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周晓虹并收藏中国中产阶层调查最新章节身处变迁下的台湾中产阶层(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