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二是成就动机的传承。他的贫困的童年家庭生活经历使他具有一种物质上的匮乏感,这种匮乏感是他坚持读书求学的动力之源;来自父亲好朋友的刺激——家庭的贫困使得父亲的这位好朋友“嫌贫爱富”,也激发了W17希望依靠读书出人头地的志愿。同时,父亲经常做励志教育,从“书中自有黄金屋”等古代的励志格言,到以实例来激发儿子的读书愿望。

从年龄上看,中产阶层的一般是在30~50岁左右,在他们的生命历程中,最大的历史事件莫过于“文化大革命”,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是在“文革”开始前后开始接受学校教育,而在改革开放以后接受高等教育,年龄较小的一批则是在“文革”以后接受正规的学校教育。对于“文革”时处于学龄期的大多数人来说,“文革”阻碍了他们接受正规教育,而且文化资本的再生产功能受到影响。但据刘精明2004年的研究,文化大革命的影响其实并没有通常认为的那么大,因为文化资本的传承在“文革”期间的家庭中并没有停止,“那些被划分为不好的阶级,一部分是旧体制下的传统精英,像地主、富农、资本家;一部分是新社会中的教育精英,像右派分子,他们都是文化资本的拥有者,或在旧社会饱读诗书,或者耳濡目染传统文化中几近苛严的尊师重教之规范与风气,重视教育的理念在他们的心目中扎下了极为深厚的根基。”李培林等:《中国社会分层》,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第389页。那些家庭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本,在那个年代也并没有被完全彻底被革命掉。因此,在这样的家庭中成长的子女,他们的家庭教育就不简单是“文革”时期所流行的那些革命元素。我的一个访谈对象W10的经历证实了这一观点。

W10出生于50年代中期,她上小学的时候,1966年开始了文化大革命,整个社会都受到了“文革”的冲击,只好好地上了3年学。在一个动荡的年代开始接受教育,所以她的整个教育是不系统的。家庭受到了冲击,她自己后来也到农村3年,在干校,主要是劳动为主。“那时候选拔一些干部中间的大学生来教我们,工业、农业、电子呀,讲插秧呀、割麦呀、种花生呀、锄草呀,一点点化学知识呀,工业就是讲一点点物理知识。”“从五七干校回来之后上高中,也是没有受过系统的教育,然后就再下农村,当知青,在农村又呆了3年。1976年,我们就成了工农兵大学生。入学是1977年3月份,当时是招4个班,必须是高中毕业生,最后一批的工农兵大学生,我是学工的,学机械专业,分到一

「如章节缺失请退出#阅#读#模#式」

你看#到的#内#容#中#间#可#能#有#缺#失,退#出#阅#读#模#式,才可以#继#续#阅#读#全#文,或者请使用其它#浏#览#器

章节目录 下一页

中国中产阶层调查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快小说只为原作者周晓虹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周晓虹并收藏中国中产阶层调查最新章节身处变迁下的台湾中产阶层(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