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迪厄认为,判断人们在社会结构中所处的位置与属性,只有从个人对经济资本、社会资本和文化资本的构成及其轨迹方面来分析,才能准确地加以区分。在个体所拥有的经济、社会资本差异并不足以说明其在社会空间中的位置的情况下,是文化资本的多寡决定了他在社会结构中所拥有的地位与声望,因为文化资本影响着个人艺术欣赏的水平与生活方式的品味,从而,这一资本丰富的群体就会在文化艺术的消费实践方面表现出与其他阶层差异明显的趣味区隔。所以,在经济资本相似的情况下,能显示人们“尊贵”身份的,非文化消费上体现出来的品味莫属。Bourdieu,Pierre,Distinction:ASocialCritiqueoftheJudgementofTaste,TransbyRichardNice,HarvardUniversityPress,1984在文化社会学的视野中,不同的社会阶层不再以其经济关系,而是以其越来越突出的文化特征或文化取向而受到研究者们的注意。文化与社会分层之间的关系以不同阶级之间显著的文化趣味差异引起人们广泛的兴趣。这是因为人们普遍接受了这样的观点:文化系统提供着具有共享意义的符号,定义了一个社会角色及其期望的模式化或制度化体系,从而使不同的文化取向因社会地位和社会群体的不同而呈现系统性变化。约翰·R霍尔,玛丽·乔·尼兹:《文化:社会学的视野》,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第25、179页。美国畅销书作家保罗·福塞尔的《格调》为阶级趣味间的差异做了最通俗的解释。1998年底它的中文版出版以后,迅速成为大陆的年度畅销书。在《格调》2002年修订版的封底上,读者可以看到这样的一个阅读引导:《格调》不仅缔造了1999年的一个出版时尚,而且成全了一个文化事件,其关键词即“品味”。保罗·福塞尔:《格调》,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2。在这一版上列出了各种媒体为此书所做的宣传,如《中国青年报》:“这本书的独到与有价值之处就在于,它指出了无处不在的格调区分”;《世界时装之苑》:“品味是一个过去、现在生活的全部展现,你是谁,你就有怎样的品味,你逃也逃不脱,说也说不清”;《北京青年报》:“主要是因为它的有趣”,“作者那种特有的温柔的刻薄、狡猾的犀利以及善意的恶毒”,“使《格调》有了一种特立独行的‘格调’”;《新周刊》:“这是一本极好玩的书”;《文汇报》:“正如人们曾经谈论‘媚俗’、‘品味’

「如章节缺失请退出#阅#读#模#式」

你看#到的#内#容#中#间#可#能#有#缺#失,退#出#阅#读#模#式,才可以#继#续#阅#读#全#文,或者请使用其它#浏#览#器

章节目录 下一页

中国中产阶层调查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快小说只为原作者周晓虹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周晓虹并收藏中国中产阶层调查最新章节身处变迁下的台湾中产阶层(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