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一提高雅文化,中国人总是把它与西方文化艺术形式联系在一起。接受我们采访的中产阶层人士一谈到高雅文化,也都会提到对西方艺术形式的欣赏。在这种情形下,中国传统的艺术形式往往成为只能以民间艺术与草根文化的身份作为“世界文化遗产”而受到政府的保护。曾经作为中国戏曲艺术典范的昆曲,在2001年5月18日以首批“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之一而进入世界文化遗产的行列。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形式与现代生活快速节奏的脱节也影响了人们对之的态度。访谈对象N5就说:“有一次发什么昆曲的票,我才不要去,哼哼呀呀的,半天一句话,急死人的。但是像有一次美国青年交响乐团来演出,我就去看了,这个我喜欢的。当然,曲子也要是自己熟悉的,比如施特劳斯,耳熟能详的才行,你要是放门德尔松,什么D大调第几,那也不行。”耳熟能详,其中透露出来的就是个人的熟悉程度,也就是某种艺术形式被接受的深度与广度,而这与社会环境为人们的艺术消费实践提供了什么样的场域有着密切的关系。上海《外滩画报》上曾登载过有关高雅艺术的文章,它反映了国人对高雅艺术的一种潜在认同,文章说,只有01%的上海人真正欣赏高雅艺术,芭蕾舞剧《天鹅湖》、歌剧、音乐会等都是这种艺术的代表。邓文静、束娟:《随艺术走向高雅》,上海:《外滩画报》2003年9月,转引自http://bundpiccom/pap/20030904。上海歌剧院的一位副院长认为,歌剧“是很综合很高雅的艺术,代表一个地区、一个国家的文化水平。”别说在中国,就是“在全世界也永远不会普及”,但他认为,“国内整个观众群正在越来越懂歌剧”,上海歌剧院也“做了大量普及工作”。何晴:《高雅艺术不求普及》,上海:《外滩画报》2003年9月,转引自http://bundpiccom/pap/20030904。当下中国中产对所谓高雅艺术的消费,更多的是把它作为一种标签,注重的是其符号层面的意义。40多岁的B9在谈到自己的文化欣赏活动时说,自己看演出的标准是:一根据作品的名气,二看它是否在小时候有过深刻的印象。基于这两点,“像每年维也纳的新春音乐会都是必看的”,俄罗斯普希金芭蕾舞团在北京上演《天鹅湖》时,尽管“看不懂”,但是也去看了,而且“看了以后我觉得还是挺不错的”;对传统艺术的欣赏主要是因为“小时候有过深刻的印象”,如一些民歌、器乐曲,《一条大河》等等,其他还有“中国的《白毛女》、《红

「如章节缺失请退出#阅#读#模#式」

你看#到的#内#容#中#间#可#能#有#缺#失,退#出#阅#读#模#式,才可以#继#续#阅#读#全#文,或者请使用其它#浏#览#器

章节目录 下一页

中国中产阶层调查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快小说只为原作者周晓虹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周晓虹并收藏中国中产阶层调查最新章节身处变迁下的台湾中产阶层(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