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社会阶层间的影响力根据相关统计,1952年,台湾地区的文盲高达总人口的42%,而1995年,文盲比率已降至6%。这样的转变应归功于实施九年国民义务教育,自1968年起,台湾当局即要求所有7~15岁的孩童都必须入学,至少接受九年国民教育。此一政策不但奠定教育普及的基础,同时也促成日后高等教育的发展。该统计同时也指出:1950年,学龄儿童的就学率尚不及80%,然而到了1975年,就学率已超过90%了。同时,高中高职毕业生的升学率,也由1940~1960年间的40%左右上升至1986年的85%;而学龄人口(6~21岁)的在学率则由1965年的68%提高至1986年的79%。教育使人知识提升,经济发展则创造新兴部门和职位,两者并行不悖,互为因果。“教育部终身学习网”:《迈向学习社会白皮书》,台北,2002。

台湾现代化的阶段与过程

值得一提的是台湾现代化的工程,是从1949年的农经改革开始的。第一阶段的政策实施主要有三:1949年的“三七五减租”、1951年的公地放领、及1953年的“耕者有其田”。其后从1953年开始实施第一期四年经建计划,对发展台湾工业进行有系统的建设。以迄至1974年鉴于内、外经济环境的变化及应对能源危机的发生,1976年开始施行六年经建计划,并从1980年开始实施十年经建计划,且自1982年同时推行“科技发展方案”,展开以信息工业为主的科技化主导策略。陈瑞贵:《国际论坛——全球化下多元文化性的可能》,台北:南华大学学术期刊出版,1998年11月。

台湾社会结构的变迁

就结构功能论而言,任一社会部门的变迁必会带动其他部门的改变,使社会再趋于整合。从现代化的概念而言,变迁的过程会是全面的、整体的。从经济公平的角度而言,经济发展的硕果应普遍为社会大众所共享,即社会大众的福利应随经济发展而提高。台湾现代化的过程基本上不出此一理论架构。在人口组合、都市化、职业流动及人民基本生活需求的质量上表现出相同的趋向。

就人口组合而言,1951年以后的30年间,台湾人口的出生率与死亡率明显下降。1951年出生率高达4987%,死亡率为1157%,到1985年降为出生率1803%,死亡率481%,同期自然增加率由4168%降到1291%。死亡率的降低相对使台湾人口结构老化,高龄化人口

「如章节缺失请退出#阅#读#模#式」

你看#到的#内#容#中#间#可#能#有#缺#失,退#出#阅#读#模#式,才可以#继#续#阅#读#全#文,或者请使用其它#浏#览#器

章节目录 下一页

中国中产阶层调查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快小说只为原作者周晓虹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周晓虹并收藏中国中产阶层调查最新章节身处变迁下的台湾中产阶层(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