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2月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意见》,即所谓“一号文件 正式公布。“一号文件 年年都有,而竟成为农民的“专利 ,缘于1980年代连续五个“一号文件 所产生的“转折性 效果。

1980年代,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代表的一系列制度安排,使得农村经济从安徽的小冈村开始,突破计划经济的层层堡垒,短期内产生了巨大的爆发力。它不仅带来了连续七年的增产增收,更重要的是它在计划经济的墙角,凿开了一个缺口,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下的中国经济从微观体制的放开开始,迎来了一轮难得的“黄金增长 ,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又一次挽救了中国。

回眸历史,最初的改革并非一帆风顺。当时的亲历者刘堪回忆,在1978年的文件中,还有明文规定,“不许分田单干、不许包产到户

♢喜欢看王海明写的北京共识_改革历史中透析“农民增收”(1)吗?那就记住快小.说的域名kuaixs●cc♢(请来快小.说.看最新章节.完整章节)

。此后两年,集体经营和包产到户被冠以“阳关道 与“独木桥 ,在全国掀起大辩论,支持走向“独木桥 的地方领导一度寥寥无几。

五个“一号文件 的颁布使得改革的成果迅速掩盖了辩论的激情。1982年,中央以一号文件的形式宣布包产到户、包干到户,“不同于合作化以前的小私有的个体经济,而是社会主义农业经济的组成部分 。但是,好景不长,随着价格上的调整,粮食产量开始下降,对农村的一系列改革也开始出现质疑,改革一度面临回潮的危险。

好在东方不亮西方亮,农民从粮食增量中获得利益减少的同时,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吸收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其数量甚至超过当年农村新增劳动力。这种增长也没有长期持续下去,随着竞争的加剧,宏观环境的恶化,乡镇企业的发展在1990年代之后迅速回调,大批的企业甚至面临倒闭。这之后,农民增收的另一条途径就是大量进城,只是农民工进城的路径在通货紧缩的压力下逐渐萎缩,成为近几年城乡差距持续拉大的一个重要原因。

靠粮食增收注定难以解决9亿农民的发展问题,增产不增收几乎成为一个难以逾越的怪圈。1998年之后,通货紧缩、城乡差距拉大同步出现,这些情景让人联想起1929年美国的大萧条。以农民增收为代表的“三农 问题亟待解决。

2月14日下午三点整,华彬国际大厦二楼华泰厅,原中央农村政策研究室副主任刘堪、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毅夫、农业部产业政策与法规司副司长张红宇成为第3期“21世纪北京圆桌 特邀嘉宾,就农村改革的历史和农民增收的难题,展开讨论。

「如章节缺失请退出#阅#读#模#式」

你看#到的#内#容#中#间#可#能#有#缺#失,退#出#阅#读#模#式,才可以#继#续#阅#读#全#文,或者请使用其它#浏#览#器

章节目录

北京共识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快小说只为原作者王海明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王海明并收藏北京共识最新章节推动制度变迁的学术力量(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