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03年开始,应该说经济总体形势是相当好的。投资增长速度不能以高低论,43%不见得就高。治大国如同烹小鲜,政府在这种情况下,不要太急。要认识到目前的问题仅仅是投资结构问题,不是经济冷热的问题。

我认为“政府不热,经济不会热,要冷静观察,慎出新招”,这话是我在去年春天说的。到年终总结的时候,发现这个判断基本上是正确的。

王大用:从实践操作角度来讲,在这种时候,国家的政策信号越清楚越好,一定要明明白白向社会表明政策信息,否则,政策信号不明显,造成严重的后果之后中央再采取严格的措施,经济手段和行政手段一起使,被迫停下来的项目会形成非常严重的社会问题。

刘福垣:现在看不准,可别折腾,别出招。政府真正该做的是,趁这个机会赶紧抓社会保障、抓医疗、抓教育,这样资源结构就发生变化了。

地方政府投资热探源

《21世纪》:有关调查显示,目前的这一轮投资过热政府行为占了相当的比重,一些地方政府在整个投资的过程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王大用:许多地方的各级政府仍然在把表面的GDP增长和城市“形象工程”等看做执政的主要业绩表现,政府官员的业绩表现冲动是经济波动的重要原因,迄今为止经济波动的转折点往往发生在政府换届之后的前两年。

⑥本书作者王海明提醒您《北京共识》最新章节在快▴小说全网首发无弹窗免费阅读kuaixs◍cc⑥(请来快▴小说▴看最新章节▴完整章节)

其次,银行体系的主体仍是未经彻底体制改革的国有银行,而全社会的债务融资仍基本上依赖银行体系完成,官办、官营的国有银行经营行为非理性化、管理非专业化,此问题依旧很突出,它与政府官员的不合理行为互相结合,互相提供不恰当的发展信号,产生投资扩张中的正反馈刺激,一旦开始出现过热苗头,会促使投资进一步走向过热。

《21世纪》:调控投资首当其冲的就是解决地方的冲动,在这个问题上,中央政府该如何作为呢?

卢中原:首先要明确一点,无论是大规模投资还是对投资的调节,目的都在于良性的发展,最后达到结构优化和效率提高。为了达到目的,一定要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和法律手段为主。具体而言,就是政府对不同行业的投资,要提供充分的市场信息,完善信息环境,不要老停留在以往的体制上来讨论怎么调节和能否调得动的问题。

政府还要完善市场竞争秩序,制定行业的准入标准。但是,制定行业准入标准,不是提高行政审批门槛。比如现在所谓控制重复建设,我曾经问过有关官员,有没有哪一个部门或官员能说清楚,这个竞争性行业进入多少,退出多少企业就不存在重复了,对方给我的回答是没有哪一个部门或哪一个官员能说清楚。

《21世纪》:对部分行业投资过热的调控,是不是客观上造成了一些部门权力的回流?

刘福垣:谁来改革,谁是改革的动力,谁是改革的主角?这些问题都要明确。但是,现在往往让执法者来立法,那当然就不行了。比如投资体制改革,现在问题的关键是由谁来改的问题。

卢中原:一种说法是,现在地方政府不再和国有企业结盟了,它和私营企业结盟了,结盟以后,为大量的私营企业创造条件,大干快上。本来私营企业确实是比较清醒的,按照市场规律,按照市场供求状况,合理经营,也是可以的。但是,地方政府介入之后,就有可能有区别了,可能就变成裙带资本主义。

「如章节缺失请退出#阅#读#模#式」

你看#到的#内#容#中#间#可#能#有#缺#失,退#出#阅#读#模#式,才可以#继#续#阅#读#全#文,或者请使用其它#浏#览#器

章节目录

北京共识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快小说只为原作者王海明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王海明并收藏北京共识最新章节推动制度变迁的学术力量(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