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2004年7月16日,国务院正式批准《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十天后,投资体制改革方案全文发表,从提出改革设想到真正实施,是一个非常艰难的过程,我们首先来回顾一下这个历程。

张汉亚:从1979年开始施行“拨改贷”试点到2001年底审批制度改革,20多年时间里,我国在投资和与投资有关的体制方面颁布和推行的改革政策和措施超过40项。但整个改革却一直给人以滞后的印象,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改革一直处于零敲碎打的状态,没有出过一个完整而系统的改革方案;二是改革效果不明显,投资效益越来越低,而投资规模、投资结构也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国务院在1990年代初,就打算出台一个一揽子的投资体制改革方案。

1992年,原国家计委搞了一个初步的改革方案,1993年至1998年,陈锦华做计委主任的时候,方案得到进一步完善——据说期间方案曾经有过36次修改。

1998年,朱镕基总理上任之后,各有关部门对原国家计委提交的投融资体制进行了第一次大讨论,2001年底计划会议上各部门对原计委提出的新方案再次讨论,但两次讨论都无果而终。

2001年底,在全国计划会议上,原国家计委又拿出一个方案,此方案延续了1998年初步方案的基本原则——“谁投资、谁决策、谁收益、谁承担风险”,并确定,通过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最终形成投资主体自主决策、银行独立审贷、融资方式多样、中介服务规范、宏观调控有力的新型投资体制。这次颁布的最新方案中又加上了“市场引导投资”,并把宏观调控由“有力”改为“有效”。总之,投资体改方案可谓“千辛万苦、历尽磨难”。

《21世纪》:从审批制到核准制和备案制的转换是本次改革的核心内容,它使得企业投资自主权真正得到了制度性支撑。对这一成果如何评价呢?

张汉亚:这是个阶段性的重要成果,对于未来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它明确了企业投资主体地位,这是从1984年提出了政企分开之后又一重大突破。审批制向核准制改变,审批程序减少了几道,一定程度上做到了“企业干企业的事,政府干政府的事”。原来国家计委每年审批的项目很多,总投资量达15万亿,其中预算内资金、建设国债和其他财政性资金总量就有两千多亿,大量审批工作必然导致低效率,采用备案制,可以提高审批效益。

实际上,从发达国家来讲,从来

「如章节缺失请退出#阅#读#模#式」

你看#到的#内#容#中#间#可#能#有#缺#失,退#出#阅#读#模#式,才可以#继#续#阅#读#全#文,或者请使用其它#浏#览#器

章节目录 下一页

北京共识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快小说只为原作者王海明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王海明并收藏北京共识最新章节推动制度变迁的学术力量(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