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该一提的是:国家有关部门在实现“2000年淮河水体变清”目标关键时期,修改了水质分类标准。其中五类水的COD含量由过去的25毫克/升,提高到40毫克/升。

2000年终于到了。与“零点行动”不同,没有大的阵势,没有一片叫好之声。元旦过后数日,由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汪纪戎宣布: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的监测数据表明,淮河基本实现了国务院提出的2000年水变清的目标。

汪纪戎还专门解释了“变清”的含义:干流水质COD浓度达到三类水质要求,主要支流COD浓度达到四类水质要求。汪副局长同时作了总结:自1996年淮河流域关停“十五小”和1997年“所有工业污染源达标排放”以来,淮河干流有机污染物得到有效控制,整体污染水平明显降低,颍河、涡河等重要支流的有机污染程度也有所减轻。在经济快速、稳定发展的同时,COD的入河总量由治理前的150万吨削减到目前的48万吨(此为环保总局数字,水利部数字为94.33万吨),COD的削减保证了水质的改善。

不知什么原因,国家环保总局负责人2004年6月3日在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总结淮河污染治理,一改过去从1994年算起,第一次把日期划分推后到1996年。对国务院环境保护委员会1994年5月蚌埠会议提出的“2000年前流域内所有市、县都必须因地制宜修建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只字未提。

毕竟,2000年是淮河治理水污染以来水质最好的一年。局部地区生态环境有所好转。新华社还播发了一条特写《淮河又见钓鱼人》。

客观地分析,淮河水污染治理取得成效,还有一个原因:中国经济从1994年治理整顿以来,持续低迷。淮河流域工业经济原本落后,这一时期虽然保持约20%的较高增长速度,但毕竟不比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与90年代初期。随着经济环境的转暖,淮河污染又以较

快的速度反弹。

同时,正如宣布2000年达标的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汪纪戎所言:尽管2000年底淮河已经按规划实现了阶段目标,但现阶段只是低水平的达标。目前淮河达标的主要指标是COD,而氨氮等已成为除COD外严重影响淮河水质的重要污染物。

淮河水利委员会还采取了一些工程措施,对污水下泄进行控制,避免上游和主要支流污水集中进入主河道和下游湖泊,有效地防止了影响面大的污染事件发生。

「如章节缺失请退出#阅#读#模#式」

你看#到的#内#容#中#间#可#能#有#缺#失,退#出#阅#读#模#式,才可以#继#续#阅#读#全#文,或者请使用其它#浏#览#器

章节目录 下一页

暗访淮河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快小说只为原作者偶正涛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偶正涛并收藏暗访淮河最新章节第一个治理水污染的流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