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下桐柏县城西,还有一座挂“淮源”大匾的祠堂类建筑,新建不久,油漆鲜艳。建筑共3进,最后有一大殿,供奉约4米高的大禹汉白玉雕像。院内有传说或史载的“石井”、碑刻复制品,少有佳作。倒是看到一个淮河全流域模型,在长约50米的院内,用青砖镶地建成,同样粗糙,甚至不合比例,但颇有教育意义,取名“走读淮河”,让人百十步内,对淮河地理、体系了解大概。创作者是前任县长,还亲自在所立碑石上撰文、题字,用心良苦。按县上提供的资料,“淮源”的公路、山门及风景区开发相关设施,共投资了1.2亿多元。对一个并不富裕的小县来说,投资规模非常可观。可我们所见所历,总觉得适得其反。造景不少,一无是处。恐怕再有10年、花费10亿,也难以弥补生态破坏的损失。更有甚者,县领导与旅游开发者一再强调,还要投资完善“景观设施”。到那时,恐怕“淮源”后果更难设想。午间回到山门前的度假村就餐。桐柏县一副县长、两名环保局副局长陪同,甚是隆重。就植树问题,副县长蒋玉申表示:困难重重,“关键是中央补贴太少,很难到位。”“桐柏”是以树为名的古县,回想进入桐柏县的上百公里,未见古木参天,也未见一棵新栽树木。此时正是春季植树最佳时机,又逢春雨过后,但没有看到一个栽树人。如果按桐柏的气候,在裸露的土地上种上树苗,成林也就是3到5年时间。倒是在“淮源”游览区的入口处,碰到正在筹备种植香菇、木耳的小工场。胳膊粗细的麻栗树,截成1米多长一根。用专门的电动钻孔机械,四面打上密密的小孔,用于存放菌种。然后将钻孔后的麻栗棒一堆堆垛码起来,码到一人高度为止。两个电动钻孔机的声音传播很远,吸引了我们。我拎着相机进场,引来了30出头的小老板吕建望。吕老板做这一行很有年头,一年要用2万根左右的麻栗棒,收入3万元左右。他说麻栗棒是外地购进的,每根运到工场2元。我掂量了一下,每根重量在1市斤以上,按目前的运输成本和麻栗棒粗加工的情况,来路应该不远。再说桐柏倚靠大别山,只有山里才有这类树木,舍近求远也求不到这种原料。一位从事环保工作的本地人私下证实,我们的判断是正确的。这里农民种植菌类经济植物,做营养基的杂木棒都是从附近山上采集的。在陕南秦巴山区,我多次采访过种植西洋参、木耳、香菇的专业户,知道一些专业知识。作为营养基的木棒,一般都是树龄长、树质密的杂木。如麻栗树,无论在大别山还是秦巴山,都没有见到过长得很大的。山民很苦,交通不便,种植市场消

「如章节缺失请退出#阅#读#模#式」

你看#到的#内#容#中#间#可#能#有#缺#失,退#出#阅#读#模#式,才可以#继#续#阅#读#全#文,或者请使用其它#浏#览#器

章节目录 下一页

暗访淮河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快小说只为原作者偶正涛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偶正涛并收藏暗访淮河最新章节第一个治理水污染的流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