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城镇,大问题“修行三世,住到城市”。这是几乎每个农村孩子都听到过的“大人们”说的熟语。城市化、现代化是中国农民世代的梦想。城市的形成需要地缘、历史、文化和资本,绝不可能一蹴而就。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使中国压抑半个世纪之久的生产力得到释放,农民迅速致富使城市化需求大增。于是,一批城镇率先从富裕的苏南、长三角地区和珠江三角洲地区崛起。社会学家费孝通在苏南进行调查后写出一系列影响很大的调查报告。费孝通认为,在上海工业经济带动和转移之下,苏南加工业聚集,从而形成农民办工业的小城镇。这些小城镇让农民“离土不离乡”进了“城”,弥补了城市工业的不足。费孝通调查结论是:苏南模式与苏南小城镇是中国农村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必由之路,成功之路。科学的经济学(不是为一时一地的政治服务的经济学)和历史经验都证明,任何一种社会形态和经济模式的形成,都有内在规律,可以通过行政手段影响,经济手段调节,绝不可能像工业制造产品一样,定好框架,做好模具,然后批量复制。否则,只能以失败而告终。新中国成立后,曾经在经济恢复中寻找到一条快速健康之路,成就了7年左右的高速稳定发展。当时,东邻日本仍在困苦中呻吟,人民衣不蔽体,食不果腹。他们似乎看不到复苏的希望,实实在在做了我们的反衬。然而,就是这成功的一步,导致了领袖和民族的整体发热,“赶英超美”、“跑步进入共产主义”等无异于政治笑话的口号,激励数亿有文化的、无文化的国人,在一两年时间内实现“人民公社化”,完成了社会形态的转变和经济体制的变革,开始“大跃进”。这一盲动的结果,是以中国停滞近半个世纪为代价,以丧失工业化、商品化和信息化最佳发展时机为代价,以落伍于世界为代价!

信阳城中的一条小河,看得出,污染物堵塞了水流

费孝通的“苏南调查”,只是社会学者在特定时期的研究成果,一家之言。然而,这个满足了进入新一轮发展时期人们急于求成心理饥渴症的倡导,致使数年间投资无数,造出约6万个城不城、乡不乡的“小城镇”:一两条水泥路充当街道,几家作坊式的小企业,两排小商小贩藏身的铺面,加上一群刚刚穿上鞋子的农民。没有市政配套设施,没有文化聚集,没有“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城市生活模式和经济循环。终于,小城镇爆发了大问题:无法就业的居民成为懒散的寄生者,没有事业取向的人群聚集后引发了社会畸形,小城镇成了“多余的人”制造工场。

「如章节缺失请退出#阅#读#模#式」

你看#到的#内#容#中#间#可#能#有#缺#失,退#出#阅#读#模#式,才可以#继#续#阅#读#全#文,或者请使用其它#浏#览#器

章节目录 下一页

暗访淮河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快小说只为原作者偶正涛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偶正涛并收藏暗访淮河最新章节第一个治理水污染的流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