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津曾因它无所不在的音乐被人称做嘈杂的唱诗班的城市。当火车驶近时,尼古拉斯心满意足地呷着他的威士忌。

—爱德华·克里斯平,《首演前的谋杀》1971年

在莫德林草地边缘的一棵野生樱桃树下,坐着两个大学生,他们在弹小提琴,听起来是爱尔兰民歌。“只要天不下雨,我们就来这里练习。”中午,在沃德姆学院礼拜堂,在管风琴厢里,一位女生和她的女教师一道演唱了舒伯特的《万福玛丽亚》。不管在哪所学院,只要你穿过庭院走进花园,总有人在弹奏钢琴。

牛津是一座音乐城。当你到达这里时,透过交通的噪杂声,你首先听到的是钟声:莫德林学院、默顿学院和新学院的钟声,圣玛丽学院、林肯学院、基督教堂学院的钟声,除了学院的钟声还有市中心7座教区礼拜堂的钟声。钟声来自四面八方,有的清脆,有的沉闷,有的如天籁一般。当伊夫林·沃的“布赖兹海德”学生查尔斯·赖德在一学年的最后一个星期天从宽街“穿过一个虔诚的世界”而进入他的学院时,钟声和涌向教堂的人们将他完全包围了。但现在这一虔诚早就消失了,而教堂全都保存了下来,至少存有65座英国圣公会教堂和学院礼拜堂。除了伦敦,在英国再也找不到有这么多钟集中在一起的地方了。除了信徒,钟的存在很早就导致了敲钟人这一职业的形成。宗教改革不久之后,敲钟成了年轻的绅士敲钟人(gentlemen-ringers)追求的一种时尚。剑桥大学的一位敲钟人,费边·斯特德曼,还制定了演奏规则。他在1668年的《教堂钟声》里发明了变换鸣钟的技术,这种技术流传至今,以至于亨德尔认为钟是英国的民族乐器。

变换鸣钟基于数学公式的精确计算,钟声经常长达数小时,是禅宗和板球在教堂尖塔里的结合。学院里至今都有爱好敲钟这种活动的人。1872年成立的牛津大学变换鸣钟俱乐部的敲钟人定期在圣玛丽·玛格达林教堂和圣托马斯殉难者教堂里举行表演,有时也在圣克洛兹教堂、圣埃伯教堂或在老马斯顿的教区礼拜堂里表演。那里引进了像莫德林轻敲法和纳菲尔德轻敲法这些牛津大学的特产,而且在1958年敲出了一项世界纪录—在6小时20分钟里变换敲击了12600下。约翰·贝奇曼是学院敲钟人俱乐部的著名成员,自从他在莫德林学院就读以来,钟声就陪伴他一生,最后写进他的诗体回忆录《钟声的召唤》。

只要循着钟声走,你很容易欣赏到牛津大学最动听的音乐,而且是免费的,从威廉·伯德

「如章节缺失请退出#阅#读#模#式」

你看#到的#内#容#中#间#可#能#有#缺#失,退#出#阅#读#模#式,才可以#继#续#阅#读#全#文,或者请使用其它#浏#览#器

章节目录 下一页

牛津——历史和文化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快小说只为原作者彼得·扎格尔..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彼得·扎格尔..并收藏牛津——历史和文化最新章节第18节 五朔节与虚幻境界:莫德林学院